?
? ?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在世界上輸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控制性工程,是中華民族根治黃河水患與解決泥沙問題的最關鍵性的第一步,工程的興建開創了新中國人民治黃歷史的新紀元,史無前例地從工程措施上保障了黃河下游沿岸廣大區域的防洪與防凌等安全。
? ?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與運用,是人民治理和開發黃河的一項重大探索與實踐活動。60多年來,三門峽工程經歷了開工建設和兩次改建等曲折的歷史過程后,不但工程在自身克艱攻難等方面創造性地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在黃河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調水調沙、減淤、生態、科技等方面,連續創造和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著堅實力量。
除害興利 造福人民
? ??——防洪: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控制了黃河干流三個洪水來源區中的最重要的兩個(黃河北干流山陜區間支流和涇、北洛、渭、汾河流域),對第三個洪水來源區(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支流)洪水具有顯著的錯峰調節作用。在黃河小浪底水庫未建成之前40年時間內(即1960~1999年),確保黃河下游兩岸防洪安全的重大任務主要由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擔負。自1960年工程投運以來,三門峽水庫共發生過6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上大洪水,經過水庫調節運用,最高洪峰削減率達57.26%,對黃河下游防洪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減輕了下游防洪負擔和漫灘淹沒損失,同時對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的大洪水也發揮了錯峰和補償調節作用。1982年8月,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降雨形成下大洪水,花園口水文站洪峰流量達15300立方米每秒,三門峽水庫采取滯洪運用,減小出庫流量2200立方米每秒,起到了有效的錯峰作用,減輕了黃河下游的洪災損失,確保了黃河安瀾,徹底改變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苦難歷史,使黃河治理的千年夢想成為可能。如今,三門峽水庫依然保持長期有效防洪庫容近60億立方米。作為黃河防洪減淤體系和水沙調控體系的干流控制性工程之一,在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中,與小浪底、故縣、陸渾、河口村水庫配合防御特大洪水,為黃河下游歲歲安瀾發揮著重要作用。
? ??——防凌:戰勝了較重的3次凌汛和比1951年更為嚴重的3次凌汛,1951年與1955年凌汛曾在山東利津的王莊和五莊決口,但自三門峽水庫運用之后,下游河道由“武開河”變為“文開河”,防凌措施由人為破冰為主發展到以水庫調節河道流量為主的新階段,黃河下游再未發生過凌汛決口,真正實現了黃河下游60多年歲歲安瀾。2014年,國務院批復的《黃河防御洪水方案》指出:三門峽水庫是黃河干流具有防洪防凌任務的骨干水庫。目前,三門峽水庫與小浪底水庫共同確保黃河下游河段防凌安全(三門峽水庫承擔15億立方米防凌庫容,小浪底水庫承擔20億立方米防凌庫容)。
? ??——灌溉:三門峽水庫投運以來,黃河下游引黃灌溉面積已經發展到近4000萬畝,庫區豫、晉兩省利用水庫蓄水發展農業灌溉,灌區面積已達100多萬畝。三門峽水庫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為下游春灌保持了約14億立方米的蓄水量,下游春旱時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證率,是下游沿黃地區可靠水源,保證了下游引黃灌區的“中國糧倉”穩定增產、增收。
? ??——供水:為沿黃20個地市和100多個縣及中原油田、勝利油田提供了足夠的工業和生活用水,每年可使供水地區增加200億元的工業產值。同時還為“引黃濟津”“引黃濟青”工程做出巨大貢獻,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014年8月,豫西地區遭遇1951年有水文記錄以來罕見旱情,黃河防總應急調度三門峽水庫,及時緩解峽市居民用水難題,有力保障了三門峽市城鄉引黃供水的基本需求。
? ??——發電:三門峽水電站為華中電網骨干電站之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緩解了華中電網供電緊張狀況,促進了環保和國民經濟發展。據統計,自1973年12月26日首臺機組并網發電至2021年6月30日累計發電量約58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了2320萬噸標準煤),按不變價格(上世紀60年代國家不變的電力價格,每千瓦時0.065元)計算共創產值37.7億多元,是三門峽樞紐工程總投資的4倍(三門峽水利樞紐從原建到改建,截止1990年實際總投資9.64億元,工程總造價7.33億元)。
? ??——調水調沙:2002年起,三門峽水庫參與黃河調水調沙20次。充分利用三門峽水庫對泥沙調節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可以直接控制小浪底入庫水沙過程,增強小浪底調水調沙后續動力,能有效改善小浪底庫區淤積分布和增強水庫排沙能力,對維持小浪底水庫長期利用庫容,延長小浪底水庫使用壽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現了黃河下游河道沖刷,提高了黃河下游主河道過洪能力,保障了黃河長治久安。下游河道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復到2021年汛前的4600立方米每秒左右。
? ??——減淤:三門峽水庫初期運用(1960年9月~1970年6月),下泄清水或排出少量細顆粒泥沙,共減少下游河道淤積29.72億噸,下游河道的沖淤總量表明,下游河道相當于10年不淤。水庫“蓄清排渾”運用以后,非汛期下泄清水帶來下游河道沖刷,汛期水庫排沙兼顧減淤,使出庫泥沙能排沙入海。
水清岸綠 生態和諧
? ?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投運后,尤其是1973年三門峽水庫采取“蓄清排渾”控制運用后,庫區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已經成為晉陜豫金三角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鏈條中成為不可缺少的水源地,已經成為兩岸三省相關區域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與環境改善的重大基礎。
? ? 三門峽庫區水體對區域水環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與價值。三門峽水庫兩岸特別是黃河南岸的三門峽靈寶市、陜州區、湖濱區與黃河北岸的運城市芮城縣、平陸縣等區域,屬于山地丘陵區,非汛期常年干旱少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之前,該區域水資源短缺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工農業經濟發展與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工程建成后,上述區域用水環境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大量抽水、提水與取水工程極大地促進了當地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不可或缺的水源地。例如:2014年汛期三門峽市發生特大旱情,全市87座水庫中有22座干涸、23座處于死水位以下運行,30萬市民生活用水所依賴的重要水源地——第三水廠面臨存水量枯竭和從黃河提水困難,飲用水出現嚴重危機,為此,黃河防總決定應急抬高三門峽水庫汛期水位,經過近一個月的水庫補水,這場水危機才基本解除。在水質達標方面,由于三門峽水庫非汛期蓄水位較高時,因此本身具有顯著的降解水體污染功能,能夠提升水質標準與等級,對區域水質環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功攔截并處置了“渭河油污染事件”,將污染攔在庫區,避免污染擴散,防止了下游水體污染。
? ? 三門峽庫區濕地對區域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與價值。濕地是陸地與水面過渡地帶具有高度多樣性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發祥地,被譽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天堂”,濕地與森林、海洋并列為世界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據聯合國環境署2000年權威研究數據,每公頃濕地生態系統年創造價值高達14000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三門峽水庫兩岸數百公里范圍內已經形成了廣闊的庫區濕地,這一時期庫區濕地的生態功能極為繁盛。2003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三門峽庫區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雖然2003年之后由于三門峽水庫開展原型試驗調整了非汛期運用水位即最高蓄水位降低了6~8米,即濕地范圍有一定程度縮減,但現今三門峽庫區濕地范圍及其生態系統已達到了相對穩定態。
? ? 庫區內擁有植物743種、動物867種;庫區濕地有木本植物38種、草本植物560種、浮游植物124種,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野大豆和14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鳥類279種,對于調節地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三門峽市鳥類由過去的175種增加到315種,占河南省鳥類總數的82.5%;每年有成千上萬只白天鵝來到這里越冬(2021年1月,三門峽庫區天鵝數量達17000余只,三門峽黃河濕地13000余只、平陸三灣黃河濕地4000余只),造就了黃河上獨具魅力的“天鵝湖”,三門峽市也因此被稱為“天鵝之城”。
? ? 三門峽庫區對區域氣候環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與價值。區域水氣是維持氣候環境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三門峽庫區水體與濕地的存在,對周邊區域氣候的調節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三門峽水庫水面水汽蒸發與濕地灘涂、沙洲、湖泊、沼澤與草地等涵養潤澤,一定程度上使晉陜豫金三角庫周區域每年秋、冬、春三季空氣干燥度降低,風沙與揚塵減弱,對周邊區域氣候環境條件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與價值。
碩果累累 桃李滿枝
? ? 三門峽水利樞紐開創和完善了世界多泥沙河流水庫泥沙調控模式及理論。
? ? 世界多泥沙河流水庫“蓄清排渾”調節與控制基本模式,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水利工作者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工程改建與三門峽水庫調度運用探索實踐過程產生的,作為多泥沙河流水庫一種成功的水沙調控運用方式,它極大地提升了水利專家對庫區基本形態、河道富裕沖刷力、不同高程泄流設施規模的布設及汛期、非汛期水沙調節與控制的認知水平。1973年11月~1986年10月,這種水沙調控模式在三門峽水庫得到了十分成功的經典運用。之后,在數十年時間內樞紐工程及水庫又遇到一系列新情況與新問題。為此,在原創“蓄清排渾”模式基礎上,又不斷改進、完善與調整汛期及非汛期控制運用指標,充分兼顧和實現了水庫蓄水興利、防洪排沙及河道減淤等多重目標。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這種原創的“蓄清排渾”模式,不但豐富和完善了多泥沙河流水庫泥沙理論,而且已被國內外多泥沙水庫借鑒與應用,其中黃河小浪底、長江三峽兩座世紀性水利工程的設計決策過程以及實際調控運用方式均與此密不可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世界多泥沙河流綜合治理與開發貢獻了中國方案。
? ? 三門峽水利樞紐還為中國水利樞紐工程創造了一系列攻堅克難技術成果。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數十年探索與實踐,在特種深水鋼圍堰技術、大壩安全監測分析研究、汛期渾水發電試驗研究、多污物水電站綜合清污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攻堅克難創新成果。
? ? 其中,1985年,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二期改建過程,經過水利專業技術團隊的多次深入分析、研究與試驗,原創了采用軟膜混凝土支座鋼疊梁圍堰,對國內外水利工程等水下進行進水口及閘門槽的檢修、改造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與借鑒價值。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12個導流底孔的施工與改造實踐表明:該圍堰結構穩定,軟膜混凝土支座可靠,止水效果良好,拆卸靈活方便,不但能夠節省大量臨時工程及費用,而且布設十分簡捷方便,破解水下40米施工關鍵性技術難題的“三門峽鋼疊梁特種深水圍堰”最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門峽水利樞紐這座當時新中國修建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機械化水平最高的水利水電工程,成功研制了多種新材料、新工藝,建設者提出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7200多項。
? ? 為新中國鍛造和培養了一大批水利專業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隊伍。數十年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探索與實踐過程,鍛煉、培養和造就了大批水利水電專業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這些人才以多種不同途徑走向全國各地水利樞紐工程,如長江流域丹江口、五強溪、隔河巖、三峽等工程;黃河流域龍羊峽、劉家峽、沙坡頭、萬家寨、小浪底等工程。這些多類人才帶去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術、管理經驗與創造性成果,他們更多地是帶去了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拼搏精神與中流砥柱精神,在促進中國水利事業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帶動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原水利部部長錢正英曾說:三門峽大壩是“新中國水電建設的搖籃”。三門峽水利樞紐為全國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單位現場培訓了技工和學徒工6957名,經過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洗禮而成長起來的省部級領導干部有12人、司局級干部380多人、高級工程師及教授上千人。
精神偉力 永續傳承
? ?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及附屬物等一些物質的與非物質的遺產,至今依然承載與蘊含著鮮明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道德精神、治水理念及技術知識。工程建設、管理過程的廣為流傳的感人故事傳播與傳承;張公島命名緣由與所弘揚的社會風尚;“中流砥柱”所傳承的民族精神;“清風林”所弘揚的廉潔戒律與道德情操。這些是三門峽水利樞紐代代相傳的精神偉力的延續,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 ?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曾出現了“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等廣為流傳的感人故事,充分詮釋“一方有困難、八方來支援”社會主義國家集體主義精神,當年的文學報道曾多年被選入高中語文課本作為教材,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新人。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過程中,全國各地的技術能手和勞動骨干前來支援,廣大建設者發揚只爭朝夕、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用三年時間提前建成一座長713米、高106米的混凝土重力壩,期間發生了許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故事。
? ? 位于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隔墻下游端的“張公島”,其命名緣由是:相傳古代有個姓張的老艄公,目睹三門水道險惡,浪急波涌,經常發生船翻人亡慘禍,就在島上搭棚居住,義務為過往船只導航,后人為紀念這位好心的老艄公,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張公島”。這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廣為人知的古代版的“雷鋒精神”,這種大公無私、樂于助人的精神風范當今一直被現代社會所弘揚與傳承。
? ? 傳說,中流砥柱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冬天水淺的時候,它露出水面10多米;洪水季節,它只露出一個尖,但始終沒被淹過。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傲視狂瀾,剛強無畏,巍然屹立在黃河激流之中,被譽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征。古時過往船只如果想要避開河中砥柱石,則只能船毀人亡,如果面朝砥柱石直沖而去,則會安然渡過,因此砥柱石又名“朝我來”?!俺襾怼鞭q證唯物主義思想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即水力學基礎之上的,其科學原理在于:黃河三門峽谷神門直沖“張公島”中弘部位的水流,在垂向與橫向存在著較小的流速梯度及旋轉力矩,對水中行船具有相對良好的流暢性、穩定性與安全性。相反,因為害怕中弘急流而選擇靠近岸邊的水流,則在垂向與橫向存在著較大的流速梯度及旋轉力矩,反而破壞了行船的流暢性、穩定性與安全性,容易引起人仰船翻。這就是“朝我來”客觀理性思維與科學價值。
? ?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度崤函之險,踐分陜之地”,來到三門峽谷,在“緬維列圣,降望大河”之時,看到了“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的場景,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稱贊中流砥柱,歌頌大禹的豐功偉績。書法家柳公權曾為之賦詩一首,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住三門險,根連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 ? 毛主席曾經談到過中流砥柱。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在黨的七大報告《論聯合政府》中說:“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span>
? ?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1月26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2020年2月10日調研指導疫情防控、2020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等不同會議、不同場合,也多次講到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 ?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再次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流砥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內心深處永恒的精神支柱。
? ? 廉政文化是三門峽壩區文化傳承的又一特色。2010年~2017年,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明珠集團)在壩區所建的“清風林”,占地約10畝,園內置有泰山石;種有荷花、梅花、竹子、白皮松等;布設有文天祥《正氣歌》大理石壁墻1幅、廉政楹聯9條、三門峽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楊震拒金”與唐代名相姚崇廉政典故等20個,已被水利部黃委命名為“全河廉政教育示范點”。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明珠集團)副處級以上干部每人要認領白皮松1顆,每年新提拔的干部、新黨員、新入職學生要到此宣誓,具有針對性地凈化干部心靈,提升品格,增強抵御不良風氣侵襲,不改昭昭清廉之志,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到新的高度。多年來,“清風林”承載的廉政文化基因一直傳承弘揚至今。(劉佳琪)
責任編輯:華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