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徹底解除黃河下游的洪災威脅,結束“三年兩決口 百年一改道”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不久,黨和政府便在當時國力還十分貧弱的狀況下,毅然決定對黃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開發的勘測與規劃。該規劃首選在黃河三門峽修建一座控制黃河流流域91.5%,控制黃河來水量的89%,來沙量的98%,足可攔蓄上游“漲上天”的特大洪水,并能對下游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洪水起到錯峰減量作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三門天險布雄陣 砥柱石旁點精兵
? ? 1956年7月5日,中共中央就三門峽工程局干部職工調配發出通知。很快,2900多名行政和技術干部從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有關省市奉調來到三門峽;一支支精銳的施工隊伍,陸續從豐滿、大伙房、官廳、徒河、獅子灘、梅山等水利水電建設工地移師三門峽;一批批技術工人從北京、上海、遼寧等地轉戰三門峽;6000多名水電精英從河南、山東、河北三省應召聚集三門峽;還有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大中專畢業生,也懷揣著報過理想,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涌入三門峽……在這“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的三門天塹周圍修橋鋪路、排兵布陣,從而拉開了治理開發黃河、造福兩岸人民的戰幕。
? ? 經過一年多緊張繁忙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前期施工準備,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具備開工條件。
? ? 1957年4月13日上午,隆隆的開山炮聲打破了三門峽谷的寧靜,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正式動工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成千上萬名水電工程建設者,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積極投身這一國家重點項目建設。
? ? 隆重而儉樸的開工典禮在三門峽河中間的鬼門島與河南岸的山坡上舉行。主席臺設在鬼門島上,兩旁懸掛著“根治水害、開發水利”的對聯。與鬼門島隔河相對的南岸獅子頭巖石上,原刻著“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個大字的地方也有一副對聯,寫著“根治水害有日,黃河變清有期”。
? ? 三門峽工程局局長劉子厚在致詞中號召全體職工,在施工中要堅決貫徹國家增產節約的精神,開展先進生產者運動。
? ? 著名愛國將領、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在講話中要求:黃河中游地區的人民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下游地區的人民繼續加強修堤防洪工作。
? ? 蘇聯專家代表波赫表示:為了“讓中國人民歷年來的理想實現”,“讓三門峽水利樞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成為有創造性的和平勞動的象征”,蘇聯政府已指定最優秀的工程師參加三門峽工程的設計與建設。
? ? 河南省省長吳芝圃明確表態:河南人民由于過去身受黃河水害今后又將先得其利,因而對于這個工程的開工特別興奮鼓舞,河南人民一定要走在支援隊伍的最前列。
? ? 職工代表和青年代表紛紛表示:要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獻給偉大的治黃事業。遂將20多份增產節約、超額完成計劃、安全生產的保證書獻給黨。局黨委書記劉子厚和副書記張海峰、王化云接受了這些保證書。大會還宣讀了蘇聯列寧格勒設計院和黃河流域規劃委員會等部門的賀電,以及來自全國各條戰線的賀信。
? ? 當日12時55分,局長劉子厚宣布:“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頓時,左岸人門島下響起隆隆的開山炮聲,峽谷中不時地升騰起和平建設的五彩硝煙,巖石碎塊亦如禮花般漫天飛舞。
? ? 翌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根治黃河水患,開發黃河水利的序幕揭開——偉大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了》為題,熱情洋溢的報道了三門峽水利樞紐開工盛況,文章提到,時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在開工典禮上說:“我們現在舉辦這樣一個工程,把千百年來的水害變成水利,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辦到?!蓖瑫r,還發表了社論《大家來支援三門峽??!》,引起全國響應,援建呼聲頓時響徹祖國大地,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奔赴母親河畔,一顆顆初心在匯聚,無數的激情在奔涌,古老的三門峽谷春風浩蕩。
立下大禹志 深山起宏圖
? ? 奔騰九千里的黃河,也要被控制??!
? ? 兩萬多名工程建設者,懷著光榮與夢想,冒嚴寒、戰酷暑,在艱苦的條件下,打響了挑戰“三門天險”的戰役。
? ? 山上山下紅旗飄揚,鎬起锨落揮汗如雨。廣大建設者憑著一股勁、一股氣,用架子車搬走了一個個山頭,戰勝了一個個困難。吳滿山、王先進、周龍江、趙福江等建設者們敢啃“硬骨頭”的精神至今深深烙印在明珠人的記憶中……他們以強大的毅力和戰斗力,詮釋著忠于國家的使命擔當,創造了我國水電建設的奇跡。
? ? 由于前期工作準備充分,加之施工隊伍政治素質好,技術力量強,機械化程度高,施工很快便進入高潮,工程面貌日新月異。
? ? 根據設計施工方案,三門峽工程巧妙地利用河谷中神門、鬼門和人門三個石島,將整座大壩分為兩期進行施工。左岸為第一期工程,包括溢流壩、隔墩壩和與張公島相連接的隔墻的基礎開挖;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大壩右岸電站壩體和電站廠房等部位的基礎部位挖掘。
? ? 按常規,一期工程應在三面圍堰的保護下施工。但由于開工時正值春季,汛期將至,已來不及修筑保護圍堰。工程指揮部精心策劃,充分利用當時黃河水情和地形特點,科學制訂施工方案,不但確保了工程質量,而且施工進度突飛猛進,當年便按計劃完成了40多萬立方米的基礎開挖及其他附屬工程施工等任務。
? ? 黃河截流是工程建設中的一場攻堅戰。1958年11月17日,河水流量仍為2030立方米每秒,超過設計流量一倍多。在這種情況下截流,危險性相當大,但若推遲截流,工程將拖后一年。當時的三門峽工程局黨委經過縝密分析,決定自17日9時起,先進行節流演習。三天成功的截流演習極大地鼓舞了建設者的士氣,大家一致要求一鼓作氣,截斷神門!
? ? 氣可鼓而不可泄,“演習”直接演變成一場機械化大兵團實戰:50多輛載重10~25噸的各種型號自卸車晝夜不停地奔馳著,滿載著一車車的巖石,從右岸橫過鬼門溢流橋,躍上鬼門島;旋即一個急轉身,背對著指向對岸的戧堤盡頭,吼叫著直逼神門河心……經過連續33小時在神門河中拋投3.2萬立方米石渣、700塊3~5噸大塊石、80塊重達15噸的混凝土四面體,神門河成功合龍。隨后,又陸續采用立堵加鋼管攔石柵結合瞬時爆破法,一舉封堵了神門島泄水道。
? ? 11月25日,截流指揮部宣布:經過7天又21小時45分鐘的緊張戰斗,截流工程于當日6時45分基本結束。神門河和神門島中間的泄水道已全部堵塞,鬼門河的閘門早已安裝好,隨時可以落閘截流。自此,戰天斗地的三門峽人,一舉鎖住黃龍!
? ? 1958年的冬天異常寒冷,但開挖健兒頂風雪,踏冰凌,大鬧“龍宮”,竟連春節也顧不上休息。
? ? 截流成功后,大壩第二期工程——電站壩體、電站廠房的基礎開挖工作也迅速展開。在這一階段,建設者們同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經鬼門、神門和人門三股激流匯集沖刷的河床中,有一條長約250米、寬50~60米、深30米的河槽,人稱“龍宮”。整個電站壩體和電站廠房及尾水渠的基部淤泥達4萬立方米。由于該部位無法進行機械施工,只能靠人力挖。當時正值三九嚴冬,天寒地凍,三門峽工程局從局長、書記到一線工人,全局動員挖“龍宮”。就這樣,1500人的隊伍,50多天的連續奮戰,硬是把這座深藏于水下千百萬年的龍宮“洗劫”一空!
? ? 隨著日漸稀疏的爆破聲,似乎預告著:“澆筑元帥”就要升帳了。1959年,三門峽工程局黨委發出了大干“100萬”(全年澆筑100萬立方米混凝土)的號召。一場多工種、大兵團、機械化聯合作業的大會戰拉開了序幕。
? ? 1959年3月開始,大壩澆筑進入了與洪水爭時間的關鍵時期?;訚仓葹榫o張,僅有的施工機械由于條件限制,尚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但又必須搶在洪水到來之前把基坑澆筑起來,因此,當時的工程局在292米和295米高程處布置了兩條循環道進行澆筑,除了機械化施工外還采取了干部和工人一起用人工抬起、筐簍背的土辦法。當月就澆筑10萬立方米混凝土,4月份混凝土澆筑突破了11萬立方米,5月份更是創造了月澆筑混凝土12.2萬立方米的全國紀錄,為實現大壩汛期部分攔蓄洪水的目標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型施工機械多澆筑混凝土,工程局動員了全局力量,“大干100萬”的日日夜夜里,工地上夜晚如同白晝,硬是靠人工的力量迅速完成澆筑……1959年提前22天完成了10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任務。這個紀錄,在20多年后,葛洲壩電站施工時才將其打破。
? ? 這是一個狂飆突進的年代,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 ? 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自始至終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1953年至1955年,毛澤東主席4次聽取治黃工作匯報,對三門峽水利樞紐作出重要指示。周恩來作為肩負治國安邦大任的共和國總理,親自掛帥,先后3次親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施工現場視察,親自主持召開會議解決存在的重大問題,在工地度過了8個日夜,傾情傾力領導黃河治理這一波瀾壯闊的偉大事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陳云、李富春、陳毅、彭德懷、習仲勛、彭真、羅榮桓、聶榮臻、鄧穎超等先后親臨三門峽工地視察工程建設。
? ? 在中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來到三門峽實地采風,通過多種形式熱情謳歌三門峽工程,創作出了眾多膾炙人口、影響深遠的文學藝術作品。
? ? ——郭沫若來了,慨然揮毫潑濃墨:“炸將神鬼化為煙,從此安瀾億萬年……鬼斧神工作天險,人工民斧險為夷。三峽上英雄漢,動地驚天大史詩!”
? ? ——賀敬之來了,展我治黃萬里圖,先扎黃河腰中帶。神門平,鬼門削,人門三聲化塵埃!望三門,門不在。明日要看水閘開。 喝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銀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風走東海。
? ? ——郭小川來了,更將心血化酒漿:“高舉杯盞,祝賀我們的祖國,通過了又一次嚴峻的考驗!”
? ? ——葉圣陶來了,帶著“高峽出平湖”的美好憧憬:“攔河壩將百米高,橫截洪流與泥土?!?/span>
? ? 伴隨著詩歌的鏗鏘節拍,靠著頑強拼搏、迎難而上的精神,建設者們創造了一項又一項新中國水電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跡:
? ? ——1957年通過實施分期導流,開始左岸基坑開挖,并修建導流建筑物,開創上世紀50年代分期導流的范例。
? ? ——1958年3月澆筑大壩第一罐混凝土起,當年便完成了隔墻、隔墩、溢流壩底孔等部位的混凝土澆筑;同時,大壩混凝土摻用大量粉煤灰,節約優質水泥22300噸,這項新工藝亦屬當時國內首創。
? ? ——1959年4月,第二期大壩工程中的右岸壩基開挖和處理工作全部完成,為大壩全線澆筑創造了條件。當時的三門峽工程局黨委審時度勢,發出“大戰一百萬”的號召,當年即創下澆筑量100萬立方米的國內紀錄。
? ? ——1960年9月,三門峽工程較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多基本建成。
? ? ——1961年4月一座長713米、高106米的混凝土重力壩拔地而起。自此,一座人民治黃的里程碑,承載著國人“俟河之清”的千年夢想,在這個貧瘠落后的東方大國腹地,橫空出世!
? ? 古來萬世一直汪洋肆虐的黃河頓失滔滔,一改怒顏。黃河真的清了!三門峽水庫蓄水后,黃河三門峽谷形成了一個面積比太湖還要大的美麗湖泊,一望無際,波光粼粼……
? ? 喜訊在電波中飛馳,整個中國都興奮的難以入眠。
新中國水利事業從這里出發
? ? 1958年至1960年,是三門峽工程建設最緊張的階段,整個中國都在“大躍進”,到處都在“日新月異”,三門峽水庫作為國家“一號工程”,更是快馬加鞭?!岸?、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是當時人們追求的理想狀態,但要真的落到實處,并非易事。難能可貴的是,三門峽工程做到了。當時的三門峽工程局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施工質量保障體系嚴密規范,質檢人員恪盡職守,監督措施落實到位,所以,雖然施工進度突飛猛進,但工程質量堪稱一流,至今在國內尚無與倫比!
? ? 就工期而言,體現了一個“快”字。從1957年4月正式開工,到1961年4月樞紐主體工程基本竣工,較設計工期提前一年零十個月,建設速度之快,在我國水電建設史上尚無先例。
? ? 就投資而言,體現了一個“省”字。工程總投資預算為13億元。原建工程共完成投資約7.5億元,其中含水庫移民遷移費用約1.7億元,與國內同類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相比,投資也是最省的。
? ? 就工程質量而言,體現了一個“好”字。三門峽工程建設者堅持“嚴”字當頭,始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建立了完善的工程質量監督組織機構,配備了數量足夠、責任心頗強的各級專職質量監督人員,堅持實施“三檢制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習仲勛就赴河南、西北等地視察三門峽工程和農業生產等情況給周恩來總理的信中提到:“三門峽工程數量不成問題,質量也不壞,但今天的中心問題還是講求質量,這是千年大計,必須保證質量是中國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惫こ探ㄔO以“質量好、進度快、造價省”在中國水電建設史上首屈一指。2016年,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被鑒定為“安全一類壩”。
? ? 三門峽大壩不僅是萬里黃河上的第一壩,她的開工興建譜寫了一些列中國水電之最,填補了一項項空白。
? ? 她不僅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個高度在100米以上的混凝土大壩,還是第一個采用機械化施工、第一個使用大跨度的纜索起重機、第一個在大江大河上進行立堵進占截流、第一個采用截流模型試驗來指導截流、第一個進行大規?;炷翝仓⑦_到年澆筑量超過100萬立方米、第一個在高峰年的年投資近1億元的水電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開創了我國水電發展史上諸多“第一”,凝聚著水電建設者們的智慧和汗水,為我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豐富的經驗,開辟了前進的道路。這是為人們所不能忘記的。
? ? 如果黃河是一本復雜而厚重的大書,而作為治黃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無疑是一個至為重要的篇章。在這段建設歷中,有背負民族復興國家強盛重任的領袖人物,有把畢生獻給黃河的建設者,有以血汗之軀筑起巍峨大壩的千萬普通勞動者,還有那些在回望歷史中萃取奮進力量的大禹傳人。
? ? 站在三門峽壩頂,溯流而上,可以檢索鯀堵禹疏及歷代先祖筑壩攔河、堵疏并舉的治黃歷史,也可以順流而下,暢想人類水利事業的未來。這個共和國水利工程的“長子”,她的孕育、誕生、成長到成熟,無不與祖國艱難曲折的探索和發展歷程休戚與共、血脈相連。透過這條時空隧道,在“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的偉大號召中,在“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新一代明珠人將站在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高度,把目光投向未來,全力維護黃河健康生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責任擔當,堅定撐起“功成必定有我”的跨越階梯。(王鐸)
責任編輯:華夏炎? ? 審核:王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