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span>千百年來,“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因治理難度大而聞名于世。它水少沙多、水沙異源、為災為患,一直是“中華民族之憂患”?!包S河寧,天下平?!睘榱舜蠛影矠?,民生福祉,中華兒女求索的腳步從未停止過,一代代人嘔心瀝血、傾盡心力,甚至為之奉獻了生命。
千年夢想的求索
? ? 翻開治黃史冊,面對湯湯黃水,華夏民族的祖先匯聚智慧和力量,與洪水進行了英勇的搏斗。歷朝歷代的治河先賢們提出了多種治河方略,積累了豐富的治河經驗。大禹時期的“以水為師”,西漢賈讓的“治河三策”,東漢王景的“寬河行洪”,北宋的改道之爭,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輔、陳潢的“駐堤分水疏?!钡?。如果從大禹治水算起,中華民族為黃河奮斗的歷史,已長達4000多年。遺憾的是,不同歷史時期針對當時的黃河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略,但都沒能根治黃河水患,沒能實現“黃河寧,天下平”。
? ? 近代以來,治理黃河的方略也在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社會文明的進步而轉變和提升:1918-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他的治黃計劃,主張“黃河筑堤,浚水路,以免洪水?!蓖瑫r提出在黃河干流適當地區,借助現代化的閘壩工程,可引水發電,為沿線工農業發展提供廉價的能源。
? ? 1935年,近代水利先驅李儀祉先生,提議在潼關至孟津河段,選擇適當地點修建蓄洪水庫。當年8月,荷蘭籍工程師安立森與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察勘孟津縣至陜縣黃河干流,提出了三門峽、八里胡同、小浪底三個壩址的查勘報告,報告對三個壩址進行了比較,認為“就地勢言之,三門峽為一優良庫址”。
? ? 1946年7月,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籌組黃河治本研究團,聘請水利專家張含英為團長,開始在黃河中上游查勘。張含英回到南京后,編寫了《黃河上中游考察報告》,報告中有一章專論陜縣至孟津間的水庫問題,著重對三門峽和八里胡同作了比較。
? ? 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國民政府黃河顧問團自黃河河口乘飛機順河向上游視察流域全貌,實地考察了劉家峽、青銅峽、八里胡同、三門峽等多個壩址,提出了修建足以控制黃河全部洪水及泥沙的水庫計劃。雖然方案不少,但受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社會制度、人為破壞等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筑壩攔河、控制洪水等許多治黃構想成為“紙上談兵”,黃河水患災害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無怪乎李儀祉先生也曾發出“時局負我!”的喟然長嘆。
? ?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國民黨反動派蓄意挑起內戰。根據黃河河務部門提供的資料記載,蔣介石以“黃河歸故”為名,提前強堵花園口口門,妄圖以水代兵,分割、淹沒解放區。
? ? 為應對新的防洪形勢,為應對新的防洪形勢,1946 年 2 月,解放區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冀魯豫黃河故道管理委員會,不久易名為冀魯豫黃河水利委員會(黃委前身),領導故道堤防修復工作,拉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理黃河事業的序幕。
? ? 1946年5月19日,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達成了黃河復堤堵口的協議。當時,黃河堤防經戰爭破壞和風雨侵蝕,殘破不全,抗洪能力幾乎喪失殆盡。沿黃地區的人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锨,同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47年,滔滔黃河水回歸斷流 9 年的豫魯故道。
三門峽壩址的鎖定
? ? 1949年9月,由王化云起草《治理黃河的初步意見》擺到了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的案頭。在《治理黃河的初步意見》中,王化云提出了“節蓄洪水,平抑暴漲,保持土壤,減低沖刷,固定河槽”的治黃對策。節蓄洪水的辦法就是在陜縣到孟津間,選擇適當地點建造水庫??赡苤蔚牡攸c有3處——三門峽、八里胡同和小浪底,選定其中一個?!叭T峽建壩的水庫水位高程為350米,以發電、灌溉、防洪為開發目的?!贝藶橹袊伯a黨領導人民治黃以來,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明確提出修建三門峽水庫的設想。
? ? 為了根治黃河,20世紀50年代初期,水利部、燃料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對黃河進行了廣泛的查勘,從河源到???,從干流到支流,規模和深度均是空前的。黃委組織力量開展了對黃河干支流的水文勘察、洪水調查和泥沙研究及資料整編等基礎工作。1950年3月至6月,黃委組織勘察隊系統查勘了黃河龍門至孟津段,對水庫的壩址選在何處有了全新的看法:過去中外專家對八里胡同壩址的估價過高,八里胡同雖有較好的地形條件,但由于其是石灰溶洞發育,在地質條件上遠不如三門峽。鑒于此,鄭重提出在三門峽建壩的建議,初步確定水庫蓄水位350米,以防洪、發電結合灌溉為開發目的。
? ? 從1950年開始,黃委對全河進行了大規模的地形、地質、水文等項的勘測和規劃,規劃原則是上下游兼顧和綜合開發(防洪、灌溉、發電、航運、水土保持等)。由于流域規劃在新中國尚屬首次,無規可循,曾幾經反復,但無論哪次規劃,三門峽均是控制性樞紐之一,曾一再被提上日程又被擱置,形成所謂的“三起三落”。
? ? 在龍孟段查勘后,報告尚未最后完成,已有三門峽建壩之議。1950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水利部長傅作義率領張含英、張光斗、馮景蘭和蘇聯專家布可夫等勘察了潼關至孟津河段,布可夫認為當時中國不具備修建大型混凝土壩的技術條件,建議改建土壩,壩址放在潼關。黃委會在規劃設計中受到治淮工程的啟發,曾傾向于在支流上修建土壩,于是一方面組織支流查勘,一方面派員支援治淮,積累經驗,三門峽方案被擱置。
? ? 1951年,黃委組織了中游各支流的查勘隊,第一次對各大支流全面調查研究,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跋涉,發現庫壩址數十處,但在對支流水庫進行規劃設計之后,專家認為黃河支流水庫控制性差,花錢多,效益小,技術經濟指標并不理想,認為黃河和淮河情況不同,仍需在干流興建水庫,同時,燃料工業部水力發電建設總局力主在黃河主干流上建設大型水電站,于是三門峽方案東山再起。當年5月,黃委主任王化云、水利發電建設總局副局長張鐵錚和蘇聯專家格里柯洛維奇等勘察三門峽后,認為三門峽地質條件很好,能夠建設高壩,主張把三門峽水庫蓄水位提高到360米,用一部分庫容攔沙。但是,三門峽水庫淹沒損失太大,受到主要淹沒區的強烈反對。1951年下半年,黃委轉而研究淹沒較少的邙山水庫方案。
? ? 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黃委會主任王化云匯報邙山水庫方案,這標志著第二次放棄了三門峽水庫計劃。
? ? 經研究,邙山水庫仍然需要投資10億元以上,移民15萬人,且沒有綜合利用效益。在以幾大水庫為中心的開發梯級中,無論是早期的龍羊峽-清水河-三門峽系統,還是較后的龍羊峽-黑山峽-小沙灣-龍門-三門峽系統中,三門峽均具有其他工程無法取代的地位,在第一期工程的選擇上,三門峽方案瑕不掩瑜,特別是和邙山相比,具有極大的綜合效益。1953年2月,黃委向水利部第三次提出了三門峽水庫方案。其后,水利部批示:要迅速解決防洪問題,花錢不能超過5億元,遷人不能超過5萬人。由于興建遠遠超出這一限制,三門峽水庫第三次被擱置。
? ? 幾番輪回,幾番起落,體現的是當時黨中央的兩難——渴望解決黃河下游的千年水患,但八百里秦川終究不是能輕易付出的代價。
? ? 反反復復,起起伏伏中,“三起三落”的三門峽工程將何去何從?
? ? 1952年初,黃委提出聘請蘇聯專家組協助進行流域規劃和三門峽水庫設計工作,經周恩來總理同意列入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項目。1954年1月,蘇聯電站部派出以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專家為主的蘇聯專家綜合組,幫助中國制定治理和開發黃河規劃。此前,國家計委主持,由水利、燃料、地質、中科院等部位組成了黃河研究組(1954年4月改為黃河規劃委員會),集中技術干部170人配合工作。同年2月至6月,8位蘇聯專家和120多位中國工程師和科學家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勘察團,對黃河進行了全流域考察。他們查勘了從河口到蘭州3300約公里河道,干流壩址21處,支流壩址8處,灌區8處,水土保持區4處,完成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報告選定了三門峽、劉家峽、青銅峽等為第一期工程,要求在1955年至1967年內實施。列院副總工程師A.A.柯洛略夫,贊賞三門峽是一個難得的好壩址,蘇聯專家認為:“從龍門到邙山,我們看過的全部壩址中,必須承認三門峽壩址是最好的一個壩址。任何其他壩址都不能代替三門峽為下游獲得那樣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門峽那樣能綜合地解決防洪、灌溉、發電等方面的問題?!?/span>
? ? 為什么眾多中外水利專家都對三門峽青睞有加呢?在專家們看來,三門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質地形優勢:一是三門峽谷位于黃河中游最狹窄的河段,便于給黃河扎上“腰帶”,容易形成“小口大肚子”型的理想水庫;二是三門峽谷水深流急、落差大,建壩后可以產生可觀的水力發電量;三是三門峽谷分布著堅硬細密的閃長玢巖,巖體橫跨黃河長達70多米,厚度為90~130米,地質條件優越,是壩基的上佳之選;四是三門峽的3條峽谷便于截流和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臨近隴海鐵路,便于建壩物資的運輸。
根治黃河的開端
? ? 1954年11月29日,國家計委主任薄一波主持召開會議,聽取《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基本情況》的報告,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在講話中指出:“《技經報告》是根治黃河的唯一方案,按照這個方案逐步加以實施,不僅解決了危害最大的黃河洪水,而且解決了灌溉、發電問題和將來的航運問題。這是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最迫切需要的。黃河規劃的主要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方案,中央開會已同意了這一方案,今后的問題就是如何分頭組織力量加以實施?!?/span>
? ? 1955年夏,驕陽似火的北京。7月18日下午,中南海懷仁堂內,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水利工作的鄧子恢代表國務院在一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宣讀《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并提請大會審議。這份《報告》是在黃委會提交的《技經報告》的基礎上起草的,并經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討論通過的?!秷蟾妗穼S河綜合利用規劃及修建三門峽水利樞紐等第一期工程的內容作了詳細介紹,勾畫出了萬里黃河上將修建多座攔河大壩和水庫調蓄、灌溉土地、全線通航,以及未來解決泥沙淤積等問題的美好“遠景”,同時也描繪了治理開發黃河的“近景”,即修建三門峽工程。
? ? “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奈天下的蒼生?”伴隨著鄧子恢的慷慨陳詞和動情描繪,一個“戰勝自然的偉大計劃”(1955年7月20日《人民日報》社論:《一個戰勝自然的偉大計劃》)橫空出世,1000多位人大代表為黃河的美好遠景激動不已,為它的第一期工程即將展開而備受鼓舞。
? ? ?1955年7月30日,黃河治理與開發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人大代表全票通過《黃河綜合規劃報告》,并形成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不得不說,《黃河綜合規劃報告》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報告,具有翻江倒海的氣勢和魄力,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徹底消除黃河水害的偉大計劃,是代代沿黃人民的夙愿,是夢寐以求的根治黃河的開端。
? ? 這份喜訊像長了翅膀一樣,帶著炎黃子孫的千年治黃夢想,帶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人民的激情豪邁,飛出中南海,飛出北京,飛向萬里黃河,飛向三門峽……(劉佳琪)
責任編輯:王美欣